教学科研
悠久的办学历史、丰富的办学经验

浙川共话新课改,双流同研大语文

文/阙飞扬 编辑/邓莎莎 时间:2025-11-13 浏览数:117

2025年11月11日,浙派高中语文名师一行40余人莅临四川省双流中学,在双流中学陈剑泉专家的组织下,与双流中学语文组同仁共研语文新课改。本次活动以高中语文教学交流为核心,围绕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与专题讲座展开,为川浙两地高中语文教师切磋教艺搭建了优质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课例展示:双师献课,各绽教研之花

以“质疑思辨,叩问真相”为核心,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汤树枫老师打破文言文教学惯性,打造思辨型课堂,将思维培育贯穿课堂始终。

课堂伊始,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多次诵读文本,并辅以相关材料拓展阅读,为思辨探究筑牢基础。随后,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围绕文本自主生成问题,每组精选不超过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展示分享,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多轮诵读与材料拓展中夯实文本基础,以小组为单位生成并聚焦核心问题,如“苏轼探究的是真相吗?”“文本论证逻辑有何特点?”

教师通过对比阅读、哲学延伸(引入《庄子》《老子》片段)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思辨上升到认识论高度,在“我们都是真相的碎片”的哲思中,播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

图1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汤树枫老师课例展示

图2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汤树枫老师课例展示

针对高三写作痛点,四川省双流中学刘小芳老师以“化教材为素材,让论据活起来”为目标,践行“U+T教学模式”。

 依托《石钟山记》,设计“素材关联—方法建模—量表评价”三阶任务:学生先挖掘教材文本与论点的关联,再归纳“引用法、对比法、设问法”等论据表述技巧,最后用“关联恰当、表述有法、结构清晰”的评价量表完成文段修改与升格。

三大维度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现场完成文段修改与互评,课后延伸任务更注重能力迁移,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完成短、长两种篇幅的论证文段写作,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实现教材素材向写作能力的转化。

图3 四川省双流中学刘小芳老师课例展示

图4 四川省双流中学刘小芳老师课例展示

研讨交流:评课议课,共促教学成长

首先由浙派名师汤树枫和双中刘小芳老师分别交流所上之课的设计理念、设计目的。汤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思辨,采用了课堂上由学生生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刘老师采用了“U+T”教学模式,经历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将“验证与应用”移到了课后,主要针对高三学生议论文论据表述引导教学。

其后,浙派名师潘增妹对两堂课进行了评析,高度赞扬了两堂都是十分精彩的示范课。汤老师课堂充满机智,循循善诱,步步追问,思维力度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刘老师的课针对现实问题“学生写议论文不知如何表述论据”,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将教材化为素材,十分实用。最后由成都第十八中学校的尹莉对两堂课进行了评析,充分肯定两堂课的价值。汤老师的课预设与生成处理得十分恰当,思维含量很高;刘老师的课具有质性、温度和深度,充分展示了名师风采。

图5 研讨活动

图6 研讨活动

陈剑泉老师讲座

讲座题目为“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思维培育”,陈剑泉老师指出这个题目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语文思维”,这是培育内容;第二层是“核心素养导向”,这是培育的指向和规律;第三层是“语文思维培育”,这是如何做的方法策略。由于时间有限,最多交流一个板块,由浙派名师选。最后大家选择了最有争议的“语文思维”。

陈老师从语文思维的概念入手,逐渐延伸到语文思维的特点、语文思维的方法、语文思维方法的分类。最后着重强调了基础语文思维中的概括与反概括思维,专门语文思维中的传情文本写作思维和新高考试题的审题思维。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娓娓道来。浙派老师认为陈老师钻研很深,对教学帮助很大,收获颇多。

图7 陈剑泉老师讲座

图8 陈剑泉老师讲座

这场跨地域教研,是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交锋,更是大语文教育的深度交融。两地教师将携教研硕果继续深耕课堂,让语文教学在思辨与务实的双轮驱动下,驶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彼岸。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