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化同学们对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理解,四川省双流中学玉兰讲堂邀请到厦门大学纳米催化领域专家杨述良教授,以“纳米催化——能源与生活”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思想交融的盛宴。
【杨述良,厦门大学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A类),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厦门市高层次人才(B类)。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导师:宋卫国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至2023年分别在麻省理工学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美国西北大学(导师:J. Fraser Stoddart教授,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纳米催化剂设计构筑及其催化有机分子绿色转化与关键金属循环再生技术开发。至今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CS Chem., Sci. Adv., Adv. Mater., Nature Commun., Chem. Sci.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厦门大学“小米青年学者”、“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大学院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青年科学奖特别优秀奖”等奖项。】
杨教授以"纳米"这一微观视角为支点,阐释其在解决宏观能源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微观科技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联系。他通过跨越时空的生动对比,如大航海时代的面包黄油储备与现代电瓶车能量转换,三国关羽依靠生物能“千里走单骑”的极限与现代能源驱动的日行千里,这些看似遥远的学科壁垒在幽默中消融,化作一幅能源与文明交织的立体长卷。这种"跨界融合"的讲授艺术,让同学们惊叹。
从化学方程式里的物质变化到文明进程中的能量迭代,杨老师用一个个鲜活案例揭示:能源问题的答案,不在书本方程式的末端,而在每个个体的生活实践中。当视频里的化学实验绽放出绚丽光芒时,那句"未来能源的样貌由你们决定"掷地有声,这正如厦门大学"自强不息"的行动力与"止于至善"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共振。
杨教授的讲述并不局限于知识层面,更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宝贵建议。他带领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推动科技进步、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潜在力量。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纷纷表示对能源发展有了全新认识,对知识探索充满期待,渴望能亲身感受厦大魅力,追寻“星辰大海”。
杨述良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场关于纳米催化与能源科学的深度科普,更是一次连接历史、启迪未来、激发青年担当的精神洗礼。期待同学们以此为起点,将“自强”的行动力与“至善”的价值观融入日常,用知识照亮能源转型之路,贡献青春智慧。